去年5月以來,北京朝陽區(qū)率先打破不同所有制、不同行政隸屬關系,跨單位成立了80個黨支部。曾經很少參與黨組織活動的4061名流動黨員,如今重新回歸黨組織的懷抱,發(fā)揮出先鋒帶頭作用。
九成失聯(lián)黨員回歸組織
朝陽區(qū)是本市經濟最活躍的地區(qū)之一,大量外企、私企落戶,部分單位尚未設立黨支部。此外,地區(qū)還有不少個體經營戶和自由職業(yè)者。這些流動黨員的管理任務,由朝陽區(qū)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承擔。
“流動黨員總共4061名,但我們排查發(fā)現,他們中大部分人很少參與黨組織活動,在單位也很少‘亮身份’。”朝陽區(qū)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的湯惠莉說。甚至有一部分黨員因為辭職、搬家、出國等原因,與黨組織失去聯(lián)系,超過半年未參加活動、繳納黨費,組織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。據統(tǒng)計,失聯(lián)黨員總共有1039名。
流動黨員離崗不離黨、流動不流失,力爭把每一名黨員都納入黨組織管理。奔著這個目標,去年秋天,朝陽區(qū)抽調了25名工作人員,組建5個專項工作組查找失聯(lián)黨員。循著檔案上的電話和住址,工作組一一進行聯(lián)系。電話找不到的,就入戶尋人,住址變動的,就對接公安、教育、社保、工商等部門聯(lián)動尋找。
歷經大半年時間,目前,已有946名黨員重新找回了“家”,占失聯(lián)黨員人數的90%以上。
跨單位成立80個黨支部
黨員流動到哪兒,黨組織就發(fā)展到哪兒。2016年5月,朝陽區(qū)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流動人員黨委正式成立,率先打破不同所有制和行政隸屬關系,成立了80個黨支部。供職于不同單位的黨員們被迅速召集起來。
雖是流動黨支部,但配置卻一點兒沒降低。按照“有標志、有黨旗、有書報、有制度”的標準,朝陽區(qū)印發(fā)了《流動人員黨支部黨建工作考核辦法》、《流動黨員服務辦事指南》等文件,并為80個流動黨支部分別配發(fā)銘牌、黨旗、黨報黨刊和工作手冊。在公共服務中心六樓,專門開辟出一間100平方米的黨建小屋,供各支部開展黨建活動使用。
把組織關系轉到公共服務中心當天,瑜伽教練蔣云飛就接到了黨支書的電話,并把她拉進了支部微信群。四五十名黨員每月至少組織一次活動,有時是參觀革命紀念館、學習黨的政策,有時是切磋愛好、參加公益活動。“找到組織的感覺特踏實!”蔣云飛感嘆說,這種感覺,讓她仿佛回到了大學時代。
數量大、分布廣、流動快,流動黨員工作向來困難重重。但朝陽區(qū)卻做到了黨員流動不流失,把4000多名黨員緊緊團結起來。
4000余名黨員“亮身份”
今年年初,范路的辦公桌上豎起了“黨員責任崗”的牌子。此前,他所在的物業(yè)公司很少有人知道他的黨員身份。這小小一塊牌子,讓黨組織走進了企業(yè),來到了群眾身邊,也把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融入了日常工作中。
“前一陣子,單位派人參加一項涉密工作,首要的原則就是政治素質過硬。”范路回憶道,在那個極艱苦的項目中,幾位黨員始終沖在前面,憑借過硬的作風、扎實的業(yè)務能力,贏得了一致好評。正因如此,兩名同事還遞交了入黨申請書。
佩戴黨徽、懸掛標牌,4000余名流動黨員明明白白亮出了黨員身份,當先鋒,做表率。
每月第二個周日,第17黨支部都會去東北五環(huán)外的兒童希望之家。黨員們送去童裝、尿不濕,幫忙打掃衛(wèi)生、洗衣服,還給殘疾兒童包餃子、講故事。如今,這已經成了朝陽黨建的品牌活動,吸引了3個流動黨支部參與。
“不論流動到哪里,黨員都是一面旗幟。”第17黨支部的書記王麗梅說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