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絲一粒,我之名節(jié)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寬一分,民受賜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為人不值一文”這句名言,是2014年3月18日習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過的。習總書記說:“我一直講‘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’,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,那就可能一瀉千里。干部不論大小,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,‘不以惡小而為之’”。
“一絲一粒,我之名節(jié)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寬一分,民受賜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為人不值一文”這句名言的出處,是清代官員張伯行的《卻贈檄文》。
張伯行(1651—1725),字孝先,號恕齋,晚號敬庵,河南儀封(今河南蘭考)人。清朝大臣,理學家??滴醵哪辏?685)進士,累官至禮部尚書。歷官二十余年,他以清廉剛直著稱。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著名。學宗程、朱,及門受學者數(shù)千人。去世后,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,謚清恪。
這篇著名的《卻贈檄文》是他在康熙四十八年(1710),調任江蘇巡撫時所作的。江南是魚米之鄉(xiāng),繁華富庶甲于天下,“水漲船高”,江南一代官場的浮華奢靡、貪污腐敗之風也差不多是甲于天下的。作為地方長官,張伯行上任之初,饋贈禮物者就接踵而來。為了扭轉這種風氣,張伯行就寫了這篇檄文,懸掛在居所以及衙門前。全文是:“一絲一粒,我之名節(jié)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寬一分,民受賜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為人不值一文。誰云交際之常,廉恥實傷;倘非不義之財,此物何來?”
檄文的大意是:一絲一粒,都關系到我的聲名節(jié)操;一厘一毫,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。對百姓寬松一分,老百姓得到的好處就不止一分;放任自己多拿一文,我的為人就不值一文。不要說什么這只是正常的人情交往,這實在是關乎廉恥的大事;對于這種不義之財,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收下的。
張伯行是這樣寫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在江蘇做巡撫的幾年時間里,他心系百姓,廉潔自守,獲得了百姓的擁戴。當他離任之時,江蘇百姓心懷感念,人們知道他為官清廉,就帶來了蔬菜和水果,但同樣被張伯行婉言謝絕了。百姓不忍,說出了一段百年之后仍讓我們?yōu)橹畡尤莸脑捳Z:“公在任,只飲江南一杯水;今將去,無卻子民一點心。”您在江南做官,除一杯水外,真的是一無所取;如今您要走了,千萬不要拒絕百姓對您的一點心意。話說到這般地步,張伯行也就只好破例,收下了一棵青菜和兩塊豆腐,取“一清二白”之意。
“清官”,既寄托著朝廷對官員的道德期待,也凝聚著百姓對官員的殷殷期望。從這些古代的清官身上,我們能學到什么呢?
第一,廉潔是為官之本。
為什么上自天子,下到百姓,都對官員的清廉如此重視呢?明清時代非常流行的一則《官箴》把這個道理說透了。這則《官箴》是這樣說的:“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。廉則吏不敢慢,公則民不敢欺。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大意就是:官吏不怕我嚴厲,而害怕我廉潔。百姓不服我的才能,而服我的公正。為政清廉,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;辦事公正,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瞞。為官公正,才能使政治清明;為官清廉,才能在百姓中樹立威信。
第二,廉潔要防微杜漸,從小事做起。中國古代的很多名言,都是在講這個道理。比如“堤潰蟻穴,氣泄針芒”,比如“貪如火,不遏則自焚;欲如水,不遏則自溺”。這些,其實也就是習總書記所說的“‘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’,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,那就可能一瀉千里。干部不論大小,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,‘不以惡小而為之’”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