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使用手機瀏覽
寫信人:鄧恩銘
中國共產(chǎn)黨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卓越組織者和領導者。1921年7月出席了黨的一大
收信人:鄧恩銘的父親鄧國琮
時 間:1924年5月8日
地 點:山東淄川
父親大人:
不寫信又三個月了,知雙親一定掛念,但兒又何嘗不惦念雙親呢。兒一向很好,想雙親及祖母……均安康如常?
兒生性與人不同,最憎惡的是名與利,故有負雙親之期望,但所志既如此,亦無可如何。再婚姻事已早將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達王家,兒主張既定,決不更改,故同意與否,兒概不問,各行其是可也。三爺與印壽回南,兒本當同行,奈職務纏身,無法擺脫,故只好硬著心腸不回去。印壽如到荔,問他就知道兒一切情形了。兒明天回青島,仍就原事。余后續(xù)稟,肅此敬請
福安 并叩
祖母 萬福順祝
闔家清吉
男 恩明謹稟
五月八日
回家事雖沒定,但亦不可告人。
鄧恩銘1901年出生在貴州省荔波縣水浦村板本寨的一個水族勞動人民家庭。1917年,他離開家鄉(xiāng),去山東投奔過繼給黃家做縣官的二叔黃澤沛,在二叔資助下到濟南讀書。五四運動爆發(fā)后,他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,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,成為山東頗有影響的學生領袖之一。1921年春,鄧恩銘、王盡美等人發(fā)起建立濟南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早期組織,7月,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的濟南共產(chǎn)主義小組,赴上海出席中共“一大”,以20歲的年齡成為中共“一大”13名代表中最年輕的,也是唯一的少數(shù)民族代表。這封信是1924年5月鄧恩銘在回青島途中寫給父親鄧國琮的。信中提到的印壽、三爺分別指的是鄧恩銘的堂弟黃幼云、二叔黃澤沛。當時,二叔和堂弟要回家鄉(xiāng)貴州荔波。鄧恩銘向父親坦陳,自己本應一同回家看望雙親,但他必須以黨的工作為重,只得將親情放在一邊,硬著心腸不回去。
油畫《在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》,左起依次是王盡美、何叔衡、毛澤東、董必武、鄧恩銘、陳潭秋
鄧恩銘投身革命活動,是違背家人意愿的。他的叔父發(fā)現(xiàn)他參加革命活動,既驚又怕,極力阻撓,要他安分守己,求取功名,并且中止了對他的經(jīng)濟援助。他的父母期望他讀書做官,光宗耀祖,便在家鄉(xiāng)給他定了親,來信催逼他回家結婚,想以此來拖住他。但是家人的反對沒能動搖他堅定的革命決心。他在信中說自己因黨的“職務纏身”不能回家完婚,明確表示:“兒主張既定,決不更改。”道出了他對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事業(yè)的執(zhí)著信念,當然也包括對封建包辦婚姻的反叛。鄧恩銘在信中希望父親不要以常人的期望要求自己,能支持自己選擇的革命道路。
鄧恩銘幼時隨父親行醫(yī)治病
1928年春,中共青島市委進行改組,鄧恩銘任書記。1929年1月,由于叛徒告密,在濟南被捕。在監(jiān)獄中,鄧恩銘領導其他黨員兩次組織越獄斗爭,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。1931年清明節(jié)前一天,即4月5日凌晨,鄧恩銘在濟南英勇就義,年僅30歲。在犧牲之前,鄧恩銘曾給母親寫了最后一封家書,并附上一首詩,抒發(fā)自己的共產(chǎn)主義高尚情操和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:“卅一年華轉瞬間,壯志未酬奈何天;不惜惟我身先死,后繼頻頻慰九泉。”
關于我們 聯(lián)系我們 網(wǎng)站地圖 用戶調查
共產(chǎn)黨員網(wǎng)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