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北京市密云區(qū)一個名叫張泉的小山村和兩任來自高校的駐村第一書記間的故事。北京人說話愛加兒化音,老鄉(xiāng)把村書記叫作“村兒書記”。
去年4月,《光明日報》曾以《季景書:讓張泉百姓有奔頭》為題,報道北京工業(yè)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、碩士生導師季景書,掛職北京市密云區(qū)大城子鎮(zhèn)張泉村第一書記,幫助經濟薄弱村尋找致富門路奔小康的故事。
季景書的故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,老季書記作為北京市百姓宣講員在全市進行了巡回宣講,還登上了名牌電視欄目“我是演說家”的舞臺,收獲了無數粉絲。
報道刊發(fā)一年以后,老季書記超期結束了在張泉村的掛職生涯,帶著全村鄉(xiāng)親的依依不舍回到了高校,繼續(xù)從事教學研究工作。
這次,北京工業(yè)大學派出了一位小沈書記。
小沈書記名叫沈自友,是北京市選調、北京工業(yè)大學選派的新一批駐村第一書記。這次,組織上很有心地把小沈書記派到了老季書記工作過的張泉村。
兩年多前,當老季書記來到張泉的時候,最怕鄉(xiāng)親說自己是“鍍金書記”。如今,當小沈書記來到張泉村時,“北工大村兒書記”的品牌已然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,沒有哪個老鄉(xiāng)再覺得他是來“鍍金的”。
然而,小沈書記也有自己的新的擔心,怕鄉(xiāng)親處處拿自己和老季書記比,怕自己砸了“北工大村兒書記”的金字招牌。
怎么能淡化前后任之間的比較呢?
沈自友坦言,最簡單的辦法是另起爐灶。干得不一樣,老百姓不就沒得比了嗎?但是靜下心來思考,“鐵打營盤流水兵”是駐村第一書記這個機制使然,自己決不能“翻餅”折騰老百姓,而要發(fā)揚釘釘子精神,“一茬接著一茬干”。
小沈書記認真研究了老季書記一系列的工作經驗,努力提取“最大公約數”,摸索出了當好駐村第一書記的“六式工作法”。
第一式,去除官稱。當年,季景書怕人家叫季教授、季院長。如今,沈自友既怕鄉(xiāng)親叫自己沈博士、沈處長,也不想在稱呼上突出“第一書記”的身份。
“剛開始,鄉(xiāng)親們叫我什么的都有,但都是‘官稱’。我就一遍遍地糾正,讓大伙叫‘小沈’就行。慢慢地,我真從沈書記變成了‘小沈’,有老鄉(xiāng)也叫我‘老沈’。這聽著就順耳了,說明不拿咱當外人了。”沈自友如是說。
第二式,私車共用。張泉村是北京城最北端的山村之一,從老季到小沈,兩任駐村第一書記為了辦事方便,都把自己的私家車開到了村里。這意味著,只要第一書記在,群眾立刻就能用上車,張泉村的交通生態(tài)也由此徹底改變。在張泉村,第一書記的私家車有時是應急車,有時是工具車,有時又是通勤車,也就是在一趟又一趟的往返中,第一書記和群眾的心迅速實現了“零距離”。
第三式,筆耕不輟。大學老師愛寫東西,往往鴻篇巨制為多。年復一年、周而復始地聚焦一個小村,“北工大村兒書記”開了先河。9個月的時間,小沈書記已經撰寫了10萬字的駐村日記,在一篇篇充滿了思考和細節(jié)的日記中,“調查研究”的方法論落實落地。
“3月26日,在張泉與村支書趙克信書記見面后,大家一起前往登山步道。陡峭的山路讓我腿腳發(fā)軟。”
“5月17日,今天聆聽中國農大朱啟臻教授講‘鄉(xiāng)村振興’。農村為什么窮?因為人多地少,所以人要離開農村?我看,近地是寶,應該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土地。”
“7月30日,趙大爺一早就打電話問去不去趕大集,必須去啊。我們6點就出發(fā)了。趙大爺到鎮(zhèn)上辦兩件事,一是開降壓藥,二是到占寶超市買牛奶。”
“11月8日,大山的秋就像自己內心的火,雖然寒意逼人,但想著明年的工作計劃還是有點小小的興奮……”
第四式,借力網絡。張泉村處于首都的生態(tài)涵養(yǎng)區(qū),有著天然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有了人氣就能聚集財氣,小沈書記想到了新媒體,通過自學創(chuàng)建了“最美張泉”公眾號。“張泉冬雪飄,銀裝裹山坳。云霧若仙境,泉山醉多嬌。”這位駐村第一書記試圖用一篇篇原創(chuàng)美文,勾起人們對小山村的心馳神往。
從打造“張泉達康+門垛鮮”電商平臺,到運營“最美張泉”公眾號甘當“大山記者”,兩任“北工大村兒書記”都在用自己的實踐跨過“互聯網這一關”。
第五式,關鍵一招。對于張泉的發(fā)展困境,兩任“北工大村兒書記”的認識比較一致——老齡化、空心化,缺乏勞動力,農產品價值低是主要矛盾所在。由此發(fā)端,盤活現有資源,打通一條持續(xù)有效的供需通道就成了“精準脫低”的關鍵一招。當年,老季書記幫村民賣山楂,如今小沈書記又盯上了張泉的蘋果。在“娘家”北工大耿丹學院的支持下,張泉蘋果采、購、運、銷問題順利解決,果農期盼多年的“種多少要多少”的夢想得以實現。
最終式,黨建引領。“我自小在農村長大,攻讀博士時又師從‘三農’問題專家陸學藝先生,老師畢生對‘三農’問題一往情深,對我影響至深。今天,終于在張泉有了回歸理想的舞臺。”沈自友始終覺得,大山深處是一個安放情懷的所在,和鄉(xiāng)親們在一起最能夠找到共產黨員的“初心”。
這感受,也恰恰是老季書記兩年多來的最大收獲。在工作最難開展的時候,他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只有抓好黨建,才能真正抓住人的關鍵、事的關鍵、矛盾的關鍵,從而形成最大的合力,將黨支部作為戰(zhàn)斗堡壘“攻”(主動作為)和“守”(保穩(wěn)定、保底線、凝聚人心)的力量發(fā)揮到最大。
另一方面,兩任“北工大村兒書記”的故事也深深印證了,抓黨組織,書記是確保黨建實效的前提和必然,選好一位飽含“初心”和情懷的第一書記,“一茬接著一茬干”“一棒接著一棒跑”,黨建工作才能真正和“為老百姓辦實事”緊緊契合在一起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