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黨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人民武裝。
這支人民武裝創(chuàng)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,其中瓊崖縱隊的一個小分隊便是家喻戶曉的紅色娘子軍。
1928年,國民黨軍對瓊崖縱隊進行瘋狂“圍剿”,瓊崖縱隊剩余部隊和瓊崖蘇維埃政府機關約600余人,冒著槍林彈雨被迫轉移到海南定安縣母瑞山。
1932年,國民黨集中兵力,針對瓊崖縱隊進行了第二次“圍剿”,瓊崖縱隊再一次受到了重創(chuàng),主力幾乎損失殆盡。
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帶領僅剩的100多人,轉移至母瑞山原始森林中,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長達8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斗爭。
在戰(zhàn)斗間隙,時任瓊崖蘇維埃政府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的王業(yè)熹經常為大家吹起笛子,鼓舞大家繼續(xù)戰(zhàn)斗,讓身處絕境中的紅軍戰(zhàn)士們,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。
1950年初,瓊崖縱隊接到了中共中央發(fā)來的電報,要求他們配合第四野戰(zhàn)軍解放海南島。
1950年4月16日,解放軍第四野戰(zhàn)軍第15兵團主力成功在海南島登陸。在瓊北地區(qū),瓊崖縱隊配合解放軍主力展開圍殲戰(zhàn),直至5月1日全島解放。
瓊崖縱隊在解放海南島戰(zhàn)役中發(fā)揮了重要的作用,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海南島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勛。
1956年,為了表現出瓊崖縱隊在母瑞山上艱苦卓絕的這段崢嶸歲月,雕塑家潘鶴創(chuàng)作了雕塑作品《艱苦歲月》。
《艱苦歲月》通過塑造溫馨相依的一老一少的兩位紅軍戰(zhàn)士以及一高一低的構圖,在視覺上形成了強烈反差。
老戰(zhàn)士臉上布滿了皺紋,無聲地訴說著當年革命斗爭的殘酷;雙手關節(jié)非常突出,說明他一邊要堅持斗爭,一邊進行生產自救;老戰(zhàn)士身上破爛不堪的軍裝,表現出他在母瑞山生活的艱辛。
小戰(zhàn)士信賴而親密地倚在老戰(zhàn)士的身邊,手里抱著與自己身量相當的步槍,這一細節(jié)讓作品充滿了張力,讓人聯想到戰(zhàn)爭的殘酷。
小戰(zhàn)士仰首凝望著遠方,入神地傾聽,像是已進入一種對未來的憧憬。
這件作品之所以成功,不僅是立意好,情節(jié)選擇準確,人物塑造得生動,更重要的是體現了50年代中國雕塑藝術的一種成就。
——美術專家尚輝
潘鶴接到創(chuàng)作任務后,到海南島進行了實地采風。潘鶴采訪了瓊崖縱隊的主要領導人馮白駒,聽他講述紅軍堅持斗爭的故事。
經過反復思考和求證,潘鶴根據當時瓊崖縱隊在母瑞山上的一個生活細節(jié),構思了一位老紅軍給一位小紅軍吹笛子的場景。
他憑借扎實的雕塑功底和飽滿的創(chuàng)作熱情,僅用20多天就完成了這件雕塑作品。
物換星移七十多年,今天的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,已成為海南省紅色教育培訓基地,曾經戰(zhàn)火紛飛的海南島成為了著名的國際旅游目的地。
走入新時代,海南高舉改革旗幟,努力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(qū),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。
從艱苦歲月到勇立潮頭,新的歷史起點上,海南人民傳承瓊崖革命精神,激發(fā)奮斗偉力,正在向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宏偉目標邁進!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