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10月30日,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。許多消失已久的作家、藝術家重新出現(xiàn)在人們的視野。鄧小平在大會祝辭中多次強調文藝的重要性,他說:“文藝發(fā)展的天地十分廣闊,不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,對于培養(yǎng)社會主義新人,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、文化、道德水平,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責任。”
此時,鄧小平為什么會著重強調文藝工作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呢?
隨著文化領域的撥亂反正,壓抑已久的文藝創(chuàng)作很快迸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1980年7月26日,《人民日報》發(fā)表社論,明確以“文藝為人民服務、為社會主義服務”取代“文藝為工農兵服務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”。從此,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,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,和“二為”方向一起,成為黨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領導文藝工作的基本遵循。文學藝術引領著時代風尚,成為中國走向現(xiàn)代化的精神風向標。
1981年11月16日,第三屆女排世界杯在東京舉行,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角逐。經過了七輪28場激烈的爭奪,中國隊以七戰(zhàn)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杯賽冠軍。
消息傳回國內,中國一片沸騰!受“女排精神”鼓舞,北大學子率先喊出“團結起來,振興中華”的時代強音。
也是在女排第一次奪冠的這一年,一個以講文明、講禮貌、講衛(wèi)生、講秩序、講道德,和心靈美、語言美、行為美、環(huán)境美,熱愛祖國、熱愛社會主義、熱愛中國共產黨為主要內容的“五講四美三熱愛”活動,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。1983年3月,中央成立了“五講四美三熱愛”委員會,各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隨后也成立相應機構。
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,涌現(xiàn)出了一批時代楷模。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蔣筑英,在追光路上積極探索,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(shù)測試裝置,成為知識分子的優(yōu)秀代表;航天工業(yè)部771所的羅健夫,淡泊名利、勇于攻關,為我國航天工業(yè)作出重大貢獻,被譽為“中國式的保爾”;武漢空軍部隊的朱伯儒,與群眾同憂樂、共甘苦,為群眾服務,像一團炭火燃燒自己,溫暖別人,被譽為“80年代新雷鋒”;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,以“不治服風沙,就讓風沙把我埋掉”的精神,率領東山人民苦戰(zhàn)十幾載,終于在沿海建成了一道防護林,在老百姓心中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。這些動人的事跡,為全國人民投身改革開放和現(xiàn)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。
改革開放以來的風風雨雨清楚地表明,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,精神貧窮同樣不是社會主義。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(fā)展、全面進步的社會。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事業(yè)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、協(xié)調發(fā)展的事業(yè)。
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,1986年9月,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研究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》。
《決議》從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高度,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(zhàn)略地位和根本任務,強調要培育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,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,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。
這是黨的第一個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,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(fā)展提供了基本指導方針。
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,它為物質文明的發(fā)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,為它的正確發(fā)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證。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是關系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大事。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