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使用手機瀏覽
林燕(左一) 女,漢族,45歲,中共黨員,山東省青島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技術處副處長。
我叫林燕,是山東省青島市公安局刑警支隊的一名民警,從警25年,干刑警18年,先后參與了1400多起刑事案件的心理測試,其中直接破獲的重大疑難案件就有370多起。
細長的數(shù)據(jù)線,一端連在犯罪嫌疑人身上,一端連在電腦上,犯罪嫌疑人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變成顯示屏上一組組跳動的數(shù)據(jù),我在捕捉他們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波動。這就是我的工作——刑偵技術心理測試,同事們稱呼我為“心靈捕手”。
都說人心難測,但可以“察言觀色”。人受到刺激的瞬間,表情、動作、聲音、瞳孔、眼動、皮溫等都會產(chǎn)生微妙變化,我要做的是千方百計捕捉這些微反應,為破案指明方向或提供關鍵線索。
說起來簡單,干起來卻不容易,它涉及心理學、醫(yī)學、刑偵甚至表演等多個學科,還要有豐富的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。領導把這項任務交給我時,盡管有點打怵,但我還是迎難而上。學中干、干中學,我以實驗室為家,一干就是5年,從零基礎逐漸成長為技術骨干。
有一次,我參與偵辦一起殺人焚尸案。經(jīng)偵查發(fā)現(xiàn),3年前,犯罪嫌疑人殺人焚尸后,將骨灰拋撒在距案發(fā)現(xiàn)場25公里外的荒野,但嫌疑人矢口否認。為精準找到骨灰拋撒地點,我反復模擬嫌疑人行走路線,現(xiàn)場拍攝制作沿途街景三維實景地圖。測試中,我邊播放街景,邊同步觀察并記錄嫌疑人身心反應的微小波動。
一次次試探、一次次觀察、一次次揣摩,盡管嫌疑人始終不發(fā)一言,但他的微反應卻指引我一點點找到了正確方向。當播放的三維街景地圖距離拋撒骨灰地點越來越近時,嫌疑人的情緒反應也越來越明顯,甚至開始焦躁不安。根據(jù)測試結果,我果斷建議偵查員改變前期偵查方向,將搜索范圍鎖定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區(qū)域。偵查員很快在那里的一條溝內找到了被害人骨灰。在鐵證面前,嫌疑人不得不如實交代犯罪事實。
“一人藏物,萬人難找!林燕竟然能將拋撒骨灰地點精確到百平方米地塊,太不可思議了!”同事感嘆。把三維街景地圖運用到心理測試中這一創(chuàng)新性做法,成為國內“物證探索類測試”的經(jīng)典案例,受到中央政法委、公安部肯定,我也被公安部聘為全國刑事技術特長專家。
很多人認為,心理測試是純技術崗位,學懂弄清專業(yè)知識,熟練掌握測評技能,就能做好這項工作。其實沒有這么簡單,對工作發(fā)自內心的熱愛,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,才是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。
一年冬天,農民老馬的兩個蔬菜大棚被燒毀,一年辛勞化為烏有。警方和老馬都懷疑是鄰居孫某放的火,但證據(jù)燒成了灰,無法認定。當案子交到我手上時,已過去兩年。憑經(jīng)驗,我知道只有到現(xiàn)場才可能找到答案。
我馬上趕到火災廢墟現(xiàn)場,繞現(xiàn)場走了一圈又一圈,邊走邊思考:冬天北風大,火勢蔓延快,犯罪嫌疑人要想留夠逃跑時間,極有可能采用了延時引燃裝置;為確保犯罪行為得逞,極有可能潛伏在作案現(xiàn)場附近窺探。
我精心編制了測試題目,在心理測試中,我一連串的發(fā)問,讓嫌疑人額頭冒汗、坐立不安,很快交代了犯罪事實,作案過程和我的分析基本一致。
老馬的案子終于破了,這對一個普通農家是件天大的事,我深刻感受到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。這些年,無論大案子,還是小案子,我都全力以赴,竭盡所能,始終不忘“人民公安為人民”這份沉甸甸的責任。
18年來,在我和同事努力下,青島公安的心理測試技術一直走在全國前列,我們建立了國內首個微反應實驗室,參與偵破多起全國重大疑難案件。維護正義,擊穿罪惡,是我們“心靈捕手”義不容辭的職責,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,我們定會負重前行,無怨無悔。
關于我們 聯(lián)系我們 網(wǎng)站地圖 用戶調查
共產(chǎn)黨員網(wǎng)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